返回 第三百五十五章山川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曾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消费主义容易把女性洗脑,却男性影响力较小?

“消费主义和性别的关系,在奢侈品营销中是三十年前就普遍研究的重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他罗列现象的回答已经很多了,这方面就不再重复,试把自己关于这方面课程中的重点陈述一二,太干可能无趣,愿意听的话,就听吧。不愿意的话……”

“愿意愿意,”从上次的私底下饭馆约饭之后,周星星和小糖豆的关系,比上下级多一份亲密,比情侣少一分机缘。

“噢。那行吧。”周星星虽然不是喜欢小糖豆,但也不反感小糖豆,“第一。古典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消费主义社会关系=人VS物质VS人的关系。借消费拥有更多的物质,是女性人际交往的的重要的媒介。而男性作为古典社会关系中的强者(经济、权力),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作为媒介。”

延伸思考:成功女性对于物质的需求感如何?非成功男士受消费主义影响是否较高?不工作率较高的日本女性为何深受消费主义影响?

“第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是女性的更上阶需要。因为再上层的自我实现在现阶段基于社会综合情况,大量女性难以达到,所以会被挤压下探至下两层。购物(消费)是实现尊重需求的最简单方式,其中包括了被服务感、选择权、模拟更上层阶级享受的愉悦感等多种因素。焦虑感的实质是不安全感。”

“嗯嗯,那您说的这种不安全感会不会有一点是女性需要被认可自身价值的可能啊。”

“当然会有,尤其是在现在还是潜意识里的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很多时候并不是像宣称那般,延伸思考:中国女性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实现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双重满足?其他国家女性消费主义的兴起年代的比较。”

第三。女性解放运动VS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中,“女性”等同于“女性的身体”,女性解放运动最初表现就是解放身体,因此,用消费强调对于身体及附着物的控制权,本身也是妇解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初级的表现很快受到资本主义的反利用,最后女性解放=解放女性的购物冲动。而且社会舆论还会让女性们相信:购物冲动和购物能力是体现女性社会价值与地位

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典型例子:代表女权的妇女节演变为购物女神节……”

“还有延伸思考吗?”

“……哈,还真有,”天天待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之久,让两人的默契自然而然的构筑成了。“就你机灵……”

“我这哪是机灵,哪不过是因为我爱上你罢了,”小糖豆小声嘀咕说,

“你说什么?”

“没什么,我给你泡杯咖啡吧boss。”心头小鹿乱撞的小糖豆找个借口就出门去了。

也许大家会疑惑,小姑娘单单是因为崇拜小星星,怎么就敢确定自己是爱上了周星星呢?

那我们到底是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呢?

Nathaniel Branden教授,美国最资深的研究自尊(self-esteem)的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就像我们看到所有东西一样,我们希望“看到”自己也是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

这个“真实存在”的物质形式我们很容易看到,因为我们只需要照镜子就好了。我们之所以那么喜欢看镜子中的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镜子可以让我们在意识层面感受到自己的客观存在。

但是有一部分的自己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思想、价值观、信仰等等东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体现,比如我们画的一幅画或者设计的一栋建筑,但是我们的整个灵魂却无法在这个世界中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让我们十分不安的事情。

那我们的灵魂要怎么样才能像其他真实存在的物质一样被“看见”呢?

只有通过另一个跟我们一样有意识存在的人!这个人如果能够“看见”我们的灵魂。并且通过跟我们的互动,把他们眼中看见的灵魂反射给我们,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灵魂也是像所有其他真实存在的物品一样是可以被看见的了。

换句话说,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到我们的灵魂。而我们需要这样的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就像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也就是说,我喜欢上林敬是因为,,我能从他的身上乐观的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存在?”太上小君打越洋电话和王萌萌求助。

“嗯嗯,”王萌萌耳朵肩膀夹着电话,嘴停不下来,脑子停不下来就算了,手也根本停不下来,又是涂指甲又是擦点边边角角,唉女孩子好累啊。“Nathaninel ……”

“萌萌姐,”太上小君将她打断,“姐姐咱们简洁点好吗,越洋电话很贵的,”

“你是不是傻,你不知道有一个东西叫微信视频通话吗?”

“有道理啊,”太上小君拍拍脑袋瓜子。“你怎么不早说,”

“我哪里知道你不知道啊。我以为你是免费通话用不完,所以打电话过来的啊。”

“……”沉默了两秒,为自己的智商哀嚎一下,“微信聊,说多久都行。”

Nathaniel Branden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会持久的爱上一个人(短暂的不算,因为短暂的可能是因为一些错误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他提出的“心理可见性原则”。

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你的灵魂真正的被一个人看见,你就会爱上这个人。

当你发现,如果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跟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他们通过他们对我们的言行,表现出对我们的这种理解,我们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被“看见”的感觉。

“举个例子:首先我们假设你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和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然后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乐观、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勇敢并且十分自信的人。这时候你遇到了一个悲观、封闭、没有热情并且非常不自信的人。他会把你的自信视为是一种攻击,并且对你所有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的意图产生怀疑,总觉得你要操纵他,这个时候你会是什么感受呢?你可能觉得困惑、不解并且被深深的误会和不被理解。换一种情况,当你非常自信的表达自己,然后另一个人立刻读懂了你的自信和从容,对你会心一笑时,他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