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天然鱼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曾经是个捕鱼高手。

小伙伴们出去抓鱼,鱼桶里的收获总比别人多。

我的两个小手好象会粘鱼。

大鱼小鱼都会往我手里钻。

家门口棉花地里的大大小小的水沟,是我们天然的鱼塘。

紧挨着海塘里面的,是一片棉花地。

棉花地是我们习惯的叫法,上面也种大豆、麦子、油菜、西瓜等等。就是不能种水稻,因为地是咸的。

其实这片咸地也是起到缓冲的作用,以保护中塘里面的水田不受咸水侵袭,保证高产丰收。

海塘的西端有一座简易的闸门,两边用木板契入凿好的石缝,中间用海泥填实。涨潮时起到阻止海水倒灌的作用。

但是由于比较简陋,始终会有海水从缝隙流进塘内,如果碰到大潮汛,海水的量是很大的。

为了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海水,棉花地之间挖了很多的沟。

其实在大潮汛时从海塘各处也会浸入很多海水。

待到落潮时把闸门的板和泥起掉,尽可能把里面的海水放得最少。

由于潮汐的原因,也并不是每天都能放水的。

海里的很多鱼虾都是逆水而行的,在放水的时候,会游进来很多鱼。

再加上终年活水,沟里长满各类海草,很适合鱼类生长。

这里有抓不完的鱼。

品种也很多,最多的是仔鱼,一种在水里横冲直撞的鱼。

如果在署假,没去泥塗或者涨潮时,小伙伴总会带着各类网具在水沟里抓鱼抓虾。

我们会集中在一条沟里,用泥土把沟切断,轮流用工具向外勺水。待到水差不多浅了,就全部跳到水里把水搅混。

鱼忍不了泥土味,都会把头露出水面,不停的张嘴,用网具用手随便抓就是。

我能从露在水中的鱼嘴识别不同的鱼类,挑好的抓。

有时“油猛蟹”、海沙鳗都抓得到。

有一年水放得干,又是夏天干寒日晒,我在一处小水坑里抓了10多斤鱼。

小时候一身泥一桶鱼的回家,母亲总会笑着骂我:

“每天弄得糊突突,侬作舍和?”

骂归骂,吃到自己抓来的香喷喷的鱼还是很开心的。

我还会用直针做的“冷钩”放(钓)鳗鱼。

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那种直针,不同的是,我是放鱼饵的。

晚上放钩,第二天去收。

好几次直针上挂着黄背白肚子的野生鳗鱼,缠着海草很痛苦的样子。

那鳗烧熟了有一层厚厚的油。

到冬天结冰时,有些鱼也会浮在海草上面,不是很活络,也能捡二碗。

现在,因为建环岛公路,闸门被填掉,安装了大功率的抽水机用来防止内涝,海水已经无法进到里面。

曾经的棉花地荒废着等待着开发利用。

因为养过几年对虾的原因,积了一些雨水形成了几处水塘,上面长了一些零星的芦苇。

也时常能遇到一些爱好垂钓者在钓鱼。

有一次我花10元钱把一个人的鱼获都买了来,都是很小的河鲫鱼。

不过到底也是野生的!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