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0章 心生芥蒂(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氏和姜氏闲磕着闲话,安静茹和霍氏比较熟悉,跟着霍氏认识了姜二老爷最小的女儿,今年才十三岁的庶出姜二姑娘。

许氏自己生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早几年就出嫁,夫家在余杭。姜家三爷、四爷皆是庶出,三爷现年十八岁,亲事在余杭的时候就定了。四爷十六,是姜二老爷中年得子,姜二姑娘年纪更小,生下来就养在许氏身边,和三爷是一个生母。只是生母早就没了,如今姜二老爷身边还有一位姨娘便是四爷的生母。

再来便是姜大奶奶,一个年过三十多岁看起来有些肃穆,笑起来却和气的妇人,说话也十分爽利,拉着安静茹的手,笑道:"前几年在京城,那会子华哥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没想到再次见他却已经成亲了,还取了个美娇娘。"

安静茹微笑着垂下头,姜大奶奶笑着朝姜氏道:"姑妈真是好眼光,华哥媳妇一看就是懂事乖巧的。"

姜氏微笑道:"安家的老太太和夫人,都很会教养孩子。"

这句话仿佛触动了许氏,想起一件事儿来,却也不知道妥不妥当,先低声问姜氏,"安家是不是还有一位未出阁的姑娘?"

姜氏见过安静雯,点头道:"还有一个比静茹岁数小的,好像也十四了。"因为夏氏闹腾,把婚事都闹没了,姜氏也有意弥补。一听许氏这么问,心里已经有了几分肯定,招手叫安静茹过来。

"你问她吧。"

安静茹已经听到这边的对话,安静雯的婚事还没有着落,夏氏虽然没有闹了,可毕竟前面闹过一次,只怕知道的人也不少。父亲的同僚也都不是显赫的大家族,夏氏到底是韩家的人,都怕把韩家给得罪了。

安静茹嫁的不错,安静雯如今反倒站在了高不就低不成的位置上。

许氏却有些犹豫,毕竟安静茹是嫁出来的女孩,娘家妹妹的事儿她也不便做主,因此就只打听了安静雯是不是定了亲事,安静茹肯定地摇摇头。

姜氏主动问道:"是什么人?"

许氏也不隐瞒,笑道:"在余杭与你二哥交好的同僚,那孩子和老三一样,已经取了举人,这一次他父亲托老爷带着一起上京,和老三住在一块儿,两个孩子也好互相学习。"

安静茹心中一动,想起之前姜家三爷、四爷一同过来拜见姜氏,旁边还跟着一位儒雅书生,想来说的便是这个人了。

大周朝的科举制度,童试过了是乡试,乡试过了便是贡生俗称秀才,贡生参加院试,过了便是举人,每隔三年,全国的举人赶往京城进行进士考试,高中进士之后隔年春天便是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探花、榜眼,二甲人数不定,单看这一届那些进士考试时做的文章,其余便是三甲,一般所说的两榜进士,指的便是一甲和二甲。

这制度与前朝略有些诧异,但也仅限于大同小异。安老爷当年就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可惜没过,他年纪大,家里的情况又艰难,之后就放弃了。其实比安老爷年纪大的,还在考的也不是没有,安老爷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安晋松身上去了。

"...初六家里宴客,到时候再说吧。"姜氏道。

许氏点头,"也好,总要安夫人看看这孩子。"之后还得通信去余杭,毕竟杨夫人只是叫她帮着看看,她与杨夫人的交情虽好,也不能全权做主。若不是杨夫人再三恳求,这事儿也不想应下。

别人孩子不如自己的孩子,如果好还好说,如果不好就要怨倒她头上了。只是瞧着安静茹倒是好的,知书达理又有临危不乱的气度,姜氏对安家也是赞不绝口的,因此才临时想起这事儿来。

话题很快岔开,许氏说起韩睿华的事儿来,"他如今去了督察府任职,说不准以后也要外放。"

这个外放指的就是巡盐御史一职,姜氏微笑道:"他还年轻,要多磨练磨练。"

不过许氏这么一说,以后外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姜氏道:"现在家里的情况,他在京城总好些。"

许氏轻轻点了点头,韩睿华在京城,大房对外的一些大事,大老爷不方便出面,他也好出面。

中午留在姜二老爷家吃了午饭,姜氏和许氏又说了一个时辰的话,才起身告辞。

如今天儿黑的早,天气也冷,不过因为年下,街上熙熙攘攘很热闹。安静茹按耐不住撩开帘子,闻时不时飘来的年糕香味儿,看着街上的小孩子围着买糖的大伯,还有人来人往忙着置办年货的百姓,不由得弯起嘴角。

忙碌便是从腊月初七开始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家家户户忙着煮腊八粥,年礼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接送。安静茹每天跟着欧阳倩,写帖子、待客,比照着往年送礼的定制,一连忙碌了好些天。

这期间孙二夫人正式上门拜见太夫人,先把庚帖交换了,婚事便正式落实。沈氏不甘落后太多,甄家夫人也亲自来了一趟韩家。

教习嬷嬷辛苦一场,容珠出来见客比往常规矩了很多,言语不多,愈发娴静。甄家夫人紧接着下帖子邀请沈氏,两家在年前就走动了两三次。

商议之后,便等过了年赶在容珠生辰前交换庚帖。沈氏开始着手准备容珠的嫁妆,魏嬷嬷每日忙进忙出。荣华园渐渐热闹起来,年底前,府里要提前招待各处庄子上的管事。顺便派发红包奖励。

沈氏正在相看外头布庄送来的料子,魏嬷嬷领着三位管事娘子进来拜见沈氏。(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